
62岁的王阿姨特别节俭,每次炸完东西剩下的油都舍不得扔,炒菜、包饺子都接着用。结果半年前体检,查出胃黏膜重度肠化。医生一问才知道,她家那桶反复加热用了三个多月。后来她换成新油,炒菜方式也改了,三个月后再检查,胃里的炎症明显好多了。
“换一换,少一半”,是真的么?
最近总有人说“换对油能少得一半癌症”,这话太夸张了!其实油本身不会直接让人得癌,但要是总用错油、用坏油,身体肯定受不了,毛病也跟着找上门。
咱们每天吃的油,主要是给身体供能,补充必需的脂肪酸。好的油对维持细胞健康、帮助吸收营养特别重要。但要是加工或者保存得不对,油里就会产生坏东西。
比如反复高温炸过的油,会产生苯并芘、丙烯醛这些有害物质,吃多了容易伤到肠胃;放久了变质的油,会产生大量自由基,可能破坏细胞里的DNA。
癌症可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,遗传、生活环境、日常习惯都有影响。光靠换油肯定不能减少一半患癌风险,但远离变质、劣质的油,确实能降低生病的概率。所以一定要注意用油安全。
医生划重点:这4种油千万别再用了!
1、反复炸过的“回锅油”
街边炸油条剩下的油,还有家里炸完丸子剩下的油,很多人都想着留着下次炒菜。可油每经过一次高温,里面的脂肪酸结构就被破坏了,不饱和脂肪酸变成饱和脂肪酸,还会产生反式脂肪酸。更要命的是,油温超过200℃,油就会分解出苯并芘,这可是公认的强致癌物,还有能伤到肠胃的醛类物质。
2、过期油
油放久了或者保存不好,就会变质,散发出刺鼻的哈喇味,这是因为里面产生了游离脂肪酸和醛类物质。更可怕的是,散装油或者质量差的油特别容易被黄曲霉污染,它产生的黄曲霉毒素,毒性比砒霜还强,而且普通炒菜的温度根本破坏不了它。要是长期吃这种油,肝脏会受到损伤,甚至可能引发肝癌。
之前接诊过一位肝癌病人,家属回忆说他总爱买农村小作坊榨的花生油,油桶底下经常有沉淀,打开还有怪味,但就是舍不得扔。这种没经过精炼处理的油,杂质多,还可能藏着霉菌毒素,简直就是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。
3、号称“纯天然”的土榨油
现在很多人喜欢买“土榨茶籽油”“农家花生油”,觉得没添加剂更健康。但这些油没经过脱酸、脱胶、脱蜡等加工处理,杂质多,烟点低,炒菜时稍微火大一点就冒烟,产生丙烯醛等刺激性物质,容易刺激呼吸道和肠胃。
更麻烦的是,土榨油对原料把关不严,如果花生、菜籽发霉了还用来榨油,霉菌毒素就会直接进到油里。
4、开封超过3个月的油
不少家庭图省事,喜欢买5升装的大桶油,开封后一用就是大半年。可油只要接触空气就会慢慢变质,特别是塑料桶装的油,容易透光,变质速度更快。变质的油会产生过氧化物,炒出来的菜有股怪味,营养也大打折扣,每次吃都是对身体健康的一记重拳。
日常用油,记好这4个小窍门
1、买油要看门道,按需选择
买油时优先选标着“压榨一级”的精炼,包装上得有明确的生产工艺、原料产地和保质期。不同的油适合不同的做法:橄榄油、茶籽油耐热性好,适合煎炒;花生油、菜籽油稳定性强,可以用来油炸,但最好只炸一次;亚麻籽油、核桃油耐热性差,适合凉拌,加热会破坏营养。
2、炒菜别等油冒烟
很多人习惯等油冒烟了再下菜,其实这时候油温已经过高,有害物质都开始大量产生了。建议热锅冷油,就是把锅烧到微微发热(手放在锅上方能感觉到热气)就倒油,然后赶紧把菜放进去翻炒。炒完一道菜,最好把锅底的残渣倒掉,避免二次加热产生毒素。
3、油要好好保存
大桶油开封后,可以分装到棕色的小玻璃瓶里,拧紧盖子,放在阴凉的地方,别挨着灶台,也别被太阳晒到。每次用完油,记得马上把盖子盖好,减少和空气接触。开封超过3个月的油,哪怕闻着没异味,也建议换掉,夏天温度高,油变质更快。
4、别总吃同一种油
每种油含的脂肪酸不一样,建议每个月换一种油吃,这个月吃花生油,下个月换玉米油,这样既能保证营养均衡,也能减少长期吃同一种油带来的风险。每周可以吃2-3次深海鱼油或者亚麻籽油,补充Omega-3脂肪酸,对降血脂有好处。
虽说“换油防癌症”的说法有点夸张,但远离劣质油确实是保护健康的一个关键点。油是给身体补充营养的,咱们不用被传言吓到,但也不能不当回事。记住选好油、用好油、存好油,让每一餐都吃得健康又安心!
下次去超市买油,记得多看看包装上的信息;炒菜时多留意油温;开封久的油该扔就扔,这些小习惯,就是守护健康的第一步。
Powered by 一分快3是什么直播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